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研究所的招生困境

最近(2014.07.30)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網頁刊出一則新聞,有關今年(2014-2015)該校的研究所錄取率與報到率。今年該校的研究所共有10964個申請者(其中來自國外的申請學生有6004人),最後總錄取1231人,錄取率約11%,跟往年差不多,而被錄取的人最終「接受」錄取者只有608人,換言之,「報到率」勉強接近五成(但「註冊率」則必定低於五成),這個數據是很難讓臺灣的高等教育主管們想像的,而美國的研究所申請制度通常並沒有所謂的備取名額。普林斯頓大學在這則新聞還特別提到該校今年提高博士班研究生獎學金至每名每年29600元美金(相當約新台幣89萬元,還高於臺灣的大學教師平均起薪)。

為何以普林斯頓如此的世界級名校以及其各種優勢條件,其研究所的註冊率會低於五成? 其實,因為申請者可能同時也申請了其他同等級名校,最後放棄任一選項是很正常的。而且,不是每個進得去的研究生都能順利畢業,有相當比例是在半途會被淘汰的,換言之,更少比例的人最後能拿到這種名校的學位,突顯出這類學位的高價值與競爭力。畢竟,大學的經營與中小學非常不同,不是只靠學生所繳的學雜費收入來經營或以學生人數來衡量辦學績效。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與現況都清楚顯示,唯有維持學術的高品質才能創造出卓越的國際聲望,也才能衍生出文憑的高附加價值。而維持學術高品質的最低標準其中一點即是招生的寧缺勿濫,因為高等教育絕非義務教育或補救教育。

希望教育部的主管官員們能看到這則普林斯頓的新聞,想一想背後的意義,以及臺灣的高等教育招生問題該如何面對與解決。最近以來,教育部屢屢拿大學的註冊率來「恫嚇」各大學,如果低於某一個數據(據聞註冊率的要求底線可能是七成),恐怕會有嚴重懲罰性的作為(減招或降低補助),逼得某些學校的主管再回去「威脅」校內招生數據比較難看的系所主管,搞得人心惶惶,教授與校院級行政主管之間「離心離德」。如果按照教育部目前的標準,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的註冊率是不及格的,讀者看了可能會問:有沒有搞錯啊?「荒唐」二字恐怕不足以形容目前臺灣高等教育的管理政策與思維。

臺灣目前某些學校的部分研究所錄取率或報到率都逐漸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過去十多年來研究生數量膨脹太快、少子化趨勢、學校或系所的成立歷史、所在的地理位置、科系屬性(冷熱門有別,專業程度有差)、生師比、獎助學金、校友表現、國內經濟現況、就業市場、社會氛圍、境外招生的準備尚未完善、環境的城鄉差距等等,非常複雜,且互有連動關係,不可能從單一數字標準就來衡量,希望教育部相關的主事官員們能多做一點功課,多培養國際觀的思維,也多一些同理心。否則,如果高教行政主管都只是看帳面上的加減乘除數據來決策,那任何一個具國中學歷者都足可擔任教育部官員或大學校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