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從美國范德堡與畢保德的合校經驗看東華與花教大的整併

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這個名稱在台灣社會的知名度可能不高,但是翻開今年(2008)剛公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大學評鑑排名,你會驚訝它在該項評鑑中的亮麗成績大學部總排名全美第十九(全國型大學)超越許多國人較熟知的學府如柏克萊加大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等。更驚豔的是教育類研究所評鑑中全美總排名第,超越哈佛與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正是范德堡大學的畢業校友。

范德堡大學在哪裡? 答案是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Nashville),大概不是一個大家直覺想到會造就名校學府的地區。如果仔細看美新報導教育類研究所評鑑排名表,范德堡大學英文名稱後面有個小括弧Vanderbilt University (Peabody),指的其實是(曾經獨立存在的)畢保德學院(Peabody College)。這之間有一段長達二百多年複雜的歷史,或許可以給台灣高等教育做參考。

范德堡大學目前有十個學院,畢保德學院是范大校內第九個成立的學院(成立於1979),其實是大學整併下的結果。畢保德學院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學府,其前身最早創立於1785年,原叫Davidson Academy,屬於預科學校,1806年更名為Cumberland College1827年再度更名並轉隸屬於納許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Nashville)名下,(: 納許維爾大學的名稱只沿用至1909)1875年改為州立的師範學校(State Normal School)1889年再度更名為師範學院Peabody Normal College1911年因州政府師資培育政策大改變,學校經營再度轉成私立並更名為Georg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即簡稱Peabody College)1970年代之後美國國內經濟出現衰退、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問題,畢保德學院經營也出現困頓,學生人數大幅下滑、學校財政出現缺口、爆發教師出走潮等等,儘管已經在美國師資培育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畢保德學院終究敵不過大環境的改變趨勢。畢保德學院的校長主動與鄰近的范德堡大學開始合校商議,19797月正式併入范德堡大學,成為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該學院在過去二十多年來逐漸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教育學院,在1999年時的美新雜誌評鑑已經躍居排名第六,在2008年排名更攀上第二。

畢保德歷史發展過程,當然有許多複雜的經營權轉移(私立基金會與州政府),學術單位的變遷(系所整併拆增或結束),人事更替(董事會成員校長)等等,無法在前述的簡史中反映出來。但重點是畢保德學院經歷的每一次大變革都像是浴火重生,而併入范德堡大學之後的畢保德學院更是邁向學術聲望頂峰,反倒不是消失在歷史的記憶中。其實,數數前面的校名更替,畢保德學院從創校至今經歷了至少六個校名。

論成立歷史,范德堡大學比畢保德學院創校還晚,范德堡成立於1873年,比畢保德晚88年,早期畢保德與范德堡二校的學術聲望當然不如現今,1979年的合併,歷史顯然證明了這是一個雙贏局面,今日畢保德學院在評鑑排名中還是范德堡大學裡面最強的一個學院,這關鍵其實在大學領導者的視野、智慧、氣度、與能力

以范德堡大學合併畢保德學院的歷史來對照,我們不妨看目前台灣東部的東華大學花蓮教育大學二校師生,因合校的討論過程,衍生出許多各自堅持或抗爭的問題,諸如校名尊嚴歷史情感認同校風差異校內制度等等,其實都過度被渲染或操作了。大家如果走一趟美國的大學校園,你將會發現,其實任何二所台灣國立大學的彼此差異性還遠不如美國同一所大學校內的差異性。更好笑的是,台灣國立大學真正的大老闆都是教育部,而東華與花教大二校相距僅二十分鐘車程,同在偏遠的花蓮面對類似的困境,還在彼此營造不友善的氣氛。部份二校師生聞合併之事即義憤填膺(但多數以訛傳訛,雙方根本缺乏認識)這邊誓言維護校名尊嚴、那方高喊拒絕品質被拖垮,其實有差那麼多嗎?學校歷史多個四十年又怎樣?大學生入學分數高個二十分又如何? 令人感嘆: 台灣的大學校園民主幾乎變調成了校園民粹,究竟是誰把台灣高等教育的格局越做越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