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大學合併與否: 校名重要嗎?

由於少子化的趨勢與政府高教發展政策上的考量,位於花蓮的二所國立大學(東華花教大),最近又被教育部督促重新討論合併的可能性,鑒於前次(2003年底)失敗的經驗,合併後的校名問題常被拿來大作文章,挑起兩校師生的愛校護校情結,2003年的合校推動最終在東華校務會議無法通過。這次(2008年)教育部明確表示校名的問題必須先解決,二校各自選擇一個校名,教育部不做決定,雙方在校名有共識之後才能繼續談合併計畫書。先暫時不談公立大學校名由校內師生自行選擇這件事的不合常規,本文希望討論: 校名的選擇大學的卓越發展二者究竟有多大的關連性?

先從品牌概念談起好了,究竟是
先有好品牌? 還是先有好產品? 近日看到一則報導,國外的brandchannel網站公佈最新年度意見調查結果,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第一名是蘋果(Apple)電腦,這已經是好幾年相同的結果。我心中突然很好奇,當初這個蘋果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跟加州有關嗎?(在地特產?),跟紐約有關嗎?(象徵美國精神?),總是想先找個冠冕堂皇的意義來推敲,但上網查了國外資訊之後,卻得到令人會心一笑的答案: 其實很簡單,蘋果是該公司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最喜歡的水果,他甚至曾在蘋果園工作過。當年賈伯斯申請公司登記文件時,萬事俱全只欠名字,某天他情急之下跟幾個創業合夥人丟下狠話,今天五點下班之前,如果沒有給我一個公司名字的好點子,我就要叫它蘋果公司!!」,沒想到後來真的如此。後來其電腦產品主力機種麥金塔(Macintosh),也是一個蘋果種類名稱。從早期的Apple電腦寫下了PC發展史的新頁,到現今的iPod全球引領風騷,難道是因為當年賈伯斯取了一個好的公司名字-蘋果(而不是橘子或香蕉)?

Ok, 談到賈伯斯便不得不提起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2005年賈伯斯應邀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其內容非常簡潔,但對年輕人啟發卻寓意深遠,該演講稿後來在網路世界廣為流傳。位於美國加州的史大早已是國人熟知的世界級名校,但它其實是個很年輕的學校,創校至今尚不滿一百二十年,而且鮮為人知的是,史丹福大學的正式全名應該是李蘭.史丹福.二世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史大創辦人李蘭.史丹福當年曾任加州州長,也是美國的鐵道大亨,為了紀念他未滿十六歲卻因傷寒而早夭的獨子,史丹福夫婦將六百五十英畆的養馬場農地成立一所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史大成立後的前半期並不算好學校,頂多只算是地方型的大學,大約在一九五零年代期間,史大一位很優秀且具遠見的工學院院長(之後擔任教務長)佛萊德‧特曼(Fred Terman)教授,他的智慧經營與前瞻視野,讓史丹福的學術聲望與對政府與企業界的影響力連跳好幾級,他也是催生矽谷的科技先驅者。換言之,大約六十年前,史丹福仍不是一所具聲望的好大學,而史丹福也不過是個姓氏而已,對照華人世界的情景,史丹福大學就好比一所叫做王記大學陳氏大學的普通學府。要不是當年有特曼教授的出現與一些歷史契機的轉折,史丹福大學現今有可能只是一所沒名氣的加州私立大學。

綜合前述二例可以清楚看出,
名字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沒有好產品,再好聽的品牌名字也創造不出好業績;沒有頂尖的師資與前瞻遠見的經營者,再怎麼有意義或有創意的校名,也不可能成就一所大學的卓越發展。不知目前東華與花教大兩校的師生,能否從捍衛(東華)校名堅守(花蓮)地名的極端自我情結當中回神過來? 無論兩校校務會議未來做出什麼結論,合併計畫若能持續推動才是對全台灣高等教育最有利的發展。否則,損失最大的將是納稅人與兩校比較資淺的教師,因為,公立大學的政府補助經費仍然多數來自納稅人,而在合校談不攏而未來各自校務發展充滿不確定的因素之下,勢必影響比較資淺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

另外,奉勸兩校學生
沒有必要浪費自己寶貴的青春出來抗爭反對,其實就算當下雙方同意合併,等到一切行政法定程序作業完成,新的教學研究大樓、學生宿舍、餐廳、停車位等建築都完工,最快也需要三年以上,換言之,現今的大一學生在合校正式實現時都已經畢業了,因此,目前在校學生擔心自身權益影響等問題應是多慮的。

就地理位置而言,花蓮縣剛好與美國加州隔著太平洋遙遙相望,東華大學的校園樣貌與史丹福大學其實有幾分神似。我並不擔心花蓮(未來)的大學用什麼校名,但是卻很擔心,誰能幫花蓮的大學找來像
特曼教授這樣的人才來領導以與西部(甚至國外)的大學競爭? 依目前台灣的現況即使整合二校的資源都未必能吸引一流的師資前來花蓮,那分散二校的資源又怎能夢談追求卓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