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誰有資格擔任頂尖大學的校長?


最近台大校長遴選的議題吸引了不少媒體的關注與各界的評論。事實上,高等教育的議題因學術、專業、國際競爭、社會期待、資源分配、政治影響等複雜因素,不是高教圈內的人,很難了解真正問題之所在。而這次的爭議再捲入政治口水(扯上藍綠、省籍、統獨),已經失焦,而國內的媒體又習慣把議題引到人的身上(所謂的管爺),更難回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討論。

台灣的高教國際競爭力下滑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台大的國際排名逐漸後退更是台灣高教的一大警訊,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與學界應該深入研究並參考國際頂尖學府的傳統與作法,虛心學習,找出真正有能力可以幫台大提升國際學術地位的領導人。能擠入全球百大的大學名單中,美國的大學通常佔了四成以上,再加上台灣的高等教育近幾十年來主要參考美國的高教系統,因此,最合宜的解決之道還是真正學習美國高等教育的制度作法與文化精神,再適度地斟酌調整符合台灣的現況。

綜觀美國頂尖大學的校長背景條件大致有三個共同點,第一,在其專長的學術領域裡,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例如,得過國際學術的重要獎項、榮譽等,這只是基本條件。第二點,必須有領導過大學的傑出紀錄,通常是在某一個學校擔任過校長、副校長、教務長、或院長等層級的職務,有傑出的行政管理政績表現,再被另一所大學邀請擔任校長,這點其實是最關鍵的。第三,通常是這所大學的校友或教授/研究人員(或曾經是),這點倒不一定是絕對必要,但若是具備,能有助於對該大學內部的文化與傳統有所了解。

例如,現任的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校長Carol Christ有多項美國院士頭銜,曾經擔任過該校的院長、教務長、副校長,再獲推薦遴選擔任美國麻州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的校長長達十一年,因行政管理績效卓越,再被遴選回柏克萊擔任校長。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Marc Tessier-Lavigne是加拿大人,原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有多項美國與國際院士頭銜,後至業界擔任知名大型生技公司的研發副總裁,再被延攬為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擔任校長五年,也因行政管理績效卓越,再被遴選回史丹福大學擔任校長。如果台大想跟美國頂尖學府同台較勁,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最高領導人才具備甚麼樣的條件特質。

為了對抗別有用心的媒體爆料與特定團體的施壓,台大目前的遴選委員會與校務會議的會議結果均一致捍衛依法律行政程序產生的遴選結果,其實是正確的抉擇,教育部的遲疑核定雖也有部分媒體民意的支持,卻顯得違反常理,畢竟這是台大的內部事務,外人其實沒有太多置喙的餘地。但是,如果管教授上任幾年之後仍無法明顯提升台大的國際學術地位,台大就必須認真重新檢討校長遴選制度、以及遴選委員甚至校務會議代表的判斷能力。

以上述三點的美國頂尖大學校長條件來看,管教授並沒有全然符合,特別是最關鍵的第二點,管教授並沒有在大學院級以上行政管理職務立下輝煌成就的紀錄,雖然有政府中央單位國發會的主委頭銜,但也很少人知道管主委任內有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卓越政績,況且,高等教育院校跟中央部會的行政機構畢竟不同性質,前者需要經歷學術與教育行政管理的嚴峻考驗,後者則是政黨色彩或總統(或閣揆)喜好決定的,因此,管教授國發會主委的經歷其實並未構成他必然是台大校長理想人選的條件。

有趣的是,管教授獲得多數遴選委員會的青睞,似乎是因為管教授的國內知名度較高且口語簡報能力優於其他候選人,從新聞與台大公開的影音記錄來看,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技巧的確是優於其他候選人,但這也顯現出只看表象或反應情緒觀感的一面,有相當的潛在風險。誠心建議台大人必須問自已,這個在台灣媒體有高知名度且口才很好的管教授真是他們認為能把台大推向國際頂尖學府的領導人?答案恐怕只能讓時間來回答。

祝福未來的管校長、祝福台大、祝福台灣的高等教育。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臺灣的高等教育缺乏宏觀遠見的領導人才(一)

最近(2016.01.15)臺灣有個高等教育新聞是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形成一個大學系統(或聯盟),方便三校的學生跨校選課與資源共享等,看到這則新聞實在很令人失望與生氣,因為臺大號稱(或希望成為)「世界百大」,卻帶頭做這種為了鞏固自己的國內生源,極大化因其地理位置與長期資源壟斷所產生的(不公平)優勢,而加速其他(北部以外)學校面臨招生更困難的結果,只能說臺大目前的領導階層視野太窄,眼光太淺,格局太小。既然臺大已是(或希望是)世界百大,臺大的競爭對手自然應是國際上的名校,而不是臺灣的其他學校,臺大應該著眼去吸引國外的優秀學生,提高優秀外籍生的比例,而不是跟國內其他的學校搶本國學生。

幾乎是同一時間點,我在瀏覽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學校首頁中看到一個令人驚訝的新聞(2016.01.12),史丹福恭喜二位該校學生與校友獲選至北京清華大學進修一個碩士學程,有沒有搞錯?北京清華有這麼好?我仔細閱讀才知,這是一個名叫Schwarzman Scholarships的國際獎學金學程,由美國的企業大亨Blackstone集團執行長Stephen A. Schwarzman出資在北京清華大學成立一個Schwarzman College(中譯: 蘇世民書院),是一種很特別的一年制碩士學程,該書院是獨立的學院,硬體由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設計,學術主攻三個領域: 公共政策、經濟與商業、國際研究,以全英語教學,師資來自全球與中國的頂尖學者,目標在訓練美國與全球的未來領袖人才,以及幫助這些優秀年輕人才認識中國,這個獎學金制度是仿效設置在英國牛津大學的Rhodes Scholarships(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獲得這個獎學金),開放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前來申請,錄取配額美國45%,中國20%,其他國家35%,每名錄取者都獲全額獎學金資助。光是看這個學程的advisory board名單就夠嚇人的,多是世界知名的領袖人物與傑出人才(西方國家的前總理或國務卿、諾貝爾獎得主、跨國集團執行長、世界名校大學校長、國際組織領袖、全球知名藝術家等),今年是成立的第一年,從全球三千多位的申請人中篩選再面試錄取111人,為第一批的Schwarzman Scholars,美國與英國被錄取者多是名校等級的(劍橋、牛津、哈佛、耶魯、史丹福、MIT、普林斯頓、芝加哥等),其中也有四位來自臺灣(當然是被冠上Taiwan, China),一位的學歷是上海交大,二位政大,一位新竹清華,但是沒有臺大,有點諷刺。

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Schwarzman College與Scholarships的起源是北京清華的一位前任校長顧秉林(物理學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跟Schwarzman當面提出在該校成立一個培養全球學者(global scholars)的學程之想法,問他可否能幫忙,當時(2010)Schwarzman是擔任該校經濟與管理學院的advisory board(諮詢委員會)成員,(註: 臺灣的大學即使在校層級都沒有成立這樣國際化的advisory board,更不用說下至學院的層級),後來經過幾番折衝,北京清華還持續派代表前往紐約拜訪Schwarzman,但是不久之後顧校長已卸任,其行政團隊也更換, Schwarzman經過深思,願意與北京清華接任的另一位前任校長陳吉寧(環境科學家,現任環境保護部部長)繼續討論,最終定案創立這個學院與國際獎學金,這在臺灣幾乎不可能發生,臺灣目前的大學校長們多數沒有如此的世界觀與使命感,更不可能寬宏大量去執行前任者留下來的想法。更難能可貴的是,北京清華的這二位前任校長都是理工科學領域背景的,而他們大力推動促成的這個國際人才培育計畫卻是政治社會科學領域的,這在臺灣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以後再另文專談)。

在臺灣的媒體幾乎搜尋不到有關Schwarzman Scholarships的新聞,更諷刺的是這個獎學金的出資者Stephen A. Schwarzman執行長於2008年來過臺灣訪問,見過當時的蕭萬長副總統(根據總統府新聞稿)。二十年前,臺灣的大學還瞧不起大陸的大學,現在反而是大陸的大學遙遙領先臺灣的大學,臺大雖然仍是臺灣最好的大學,但跟北京清華相較之下,(全球排名)已經落後至看不到人家的車尾燈了。最近幾年臺大全球排名偶有退步,回應媒體質疑總是抱怨政府的補助不如大陸的學校,但我不知道二十年前的北京清華是否也這樣抱怨過他們的補助不如臺灣的學校。但很確定的是,如果只滿足於當臺灣的第一,那是會在全球的競爭趨勢下被邊緣化的。臺灣高等教育重要問題之一就在於缺乏遠見宏觀的領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