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以地質行銷花蓮

嚴長壽先生在他的書與演講中,常常提倡台灣東部應該發展成為台灣的納帕谷(Napa Valley, 註: 位於美國加州北部地區,素以美酒、美食與美景聞名全球),這當然是非常好的想法,也期待能看到這樣的榮象美景,不過政府或民間想打造這樣的納帕谷,恐怕必須投資非常高的金錢與物力,人才的訓練也相當困難,而且必須考慮我們的國民文明素養的層次(例如,當花蓮市區街道仍是隨處可見檳榔渣、菸蒂、狗屎的景象,很難想像如何發展西方國家那套精緻高貴的品酒美食文化),以及對外交通連結程度極差等難題,大三通開放之後,從台中出發,到上海可能比到花蓮還方便,相當諷刺。別忘了加州是北美大陸西岸的核心精華區,花東則是東亞孤島的邊陲,難以等同仿效。即便現在政府願意開始做,二十年後都不可能成功,終將流於華麗的口號。有別於嚴先生從結合特色農產品與美食文化為主的觀光,我想提出一個舊的概念但注入新的思維,不需要很高的投資成本,對吸引國際觀光客會有可觀的逐步成長,那就是: 以地質特色來行銷花蓮。

先舉一個例子來談,2003年美國地質學會(GSA)主辦的潘若思會議(Penrose Conference,一種主題式的學術會議),選擇在花蓮太魯閣的天祥舉行,與會共計約一百多人參加,其中美國與歐洲學者就佔了九十多人,且負責主辦的學者多數來自美國名校學府。換言之,這是一個完全由美國人花錢付費主辦的國際會議卻選擇在台灣花蓮舉行,why? 因為從全球角度來看,台灣東部有某些地質的景觀或現象是非常特殊的(註:以後另文再詳談),很可惜當時(2003年)在花蓮尚沒有一個相關的地質科系可以共襄盛舉,也錯失了一個幫花蓮提升全球曝光度的機會。近來,我曾跟我的學生戲稱,「八國聯軍都已兵臨花蓮城下了」,台灣的人在哪裡? 我指的是,光是最近十年內,我知道的就有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國(其實不止)的科學家或大學師生,前來花蓮考察或研究地質相關課題(請注意: 他們是花錢主動來消費的),美國有的大學甚至把野外地質訓練課程(field course or trip)搬來台灣的土地上進行,其中的重點經常是花蓮地區(拜太魯閣、花東縱谷、海岸山脈等之賜)。這背後隱藏有不少潛在的商機與全球連結機會,光是北美地區就有五百多所地質相關科系,他們多數每年都會安排一次赴海外其他國家的地質考察或課程,而這些大學生終會影響其家人與親戚朋友。但很令人洩氣的是,在花蓮目前唯一國立大學並不支持地質科學的發展;另也因受升學主義與社會價值觀影響,在花蓮本地也很難找到年輕人願意投入研究地質科學,其實都辜負了大自然賦予花蓮的珍貴資產。

日本觀光客也是花蓮爭取國際觀光商機的主源,想想看,日本人為何選擇來花蓮觀光,為了吃麻糬? 羊羹? 海鮮? 扁食湯? 別傻了,這些難以與日本傳統精緻料理競爭,台灣其他各地也可以複製或販售,有啥稀奇?其實,太魯閣峽谷景觀、清水斷崖、玉石、溫泉、原住民文化、茶葉或特有農產等可能才是吸引的重項。前三者正也是地質的獨特性,因為有地質條件限制而天然產出,所以是台灣其他地方無法複製的,這就是所謂的「不可取代性」。前述概念其實不難懂,也不算新,成本也不用很高,但是花蓮本地的人、業者、與政府可能長期以來反而都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