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研究所的招生困境

最近(2014.07.30)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網頁刊出一則新聞,有關今年(2014-2015)該校的研究所錄取率與報到率。今年該校的研究所共有10964個申請者(其中來自國外的申請學生有6004人),最後總錄取1231人,錄取率約11%,跟往年差不多,而被錄取的人最終「接受」錄取者只有608人,換言之,「報到率」勉強接近五成(但「註冊率」則必定低於五成),這個數據是很難讓臺灣的高等教育主管們想像的,而美國的研究所申請制度通常並沒有所謂的備取名額。普林斯頓大學在這則新聞還特別提到該校今年提高博士班研究生獎學金至每名每年29600元美金(相當約新台幣89萬元,還高於臺灣的大學教師平均起薪)。

為何以普林斯頓如此的世界級名校以及其各種優勢條件,其研究所的註冊率會低於五成? 其實,因為申請者可能同時也申請了其他同等級名校,最後放棄任一選項是很正常的。而且,不是每個進得去的研究生都能順利畢業,有相當比例是在半途會被淘汰的,換言之,更少比例的人最後能拿到這種名校的學位,突顯出這類學位的高價值與競爭力。畢竟,大學的經營與中小學非常不同,不是只靠學生所繳的學雜費收入來經營或以學生人數來衡量辦學績效。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與現況都清楚顯示,唯有維持學術的高品質才能創造出卓越的國際聲望,也才能衍生出文憑的高附加價值。而維持學術高品質的最低標準其中一點即是招生的寧缺勿濫,因為高等教育絕非義務教育或補救教育。

希望教育部的主管官員們能看到這則普林斯頓的新聞,想一想背後的意義,以及臺灣的高等教育招生問題該如何面對與解決。最近以來,教育部屢屢拿大學的註冊率來「恫嚇」各大學,如果低於某一個數據(據聞註冊率的要求底線可能是七成),恐怕會有嚴重懲罰性的作為(減招或降低補助),逼得某些學校的主管再回去「威脅」校內招生數據比較難看的系所主管,搞得人心惶惶,教授與校院級行政主管之間「離心離德」。如果按照教育部目前的標準,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的註冊率是不及格的,讀者看了可能會問:有沒有搞錯啊?「荒唐」二字恐怕不足以形容目前臺灣高等教育的管理政策與思維。

臺灣目前某些學校的部分研究所錄取率或報到率都逐漸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過去十多年來研究生數量膨脹太快、少子化趨勢、學校或系所的成立歷史、所在的地理位置、科系屬性(冷熱門有別,專業程度有差)、生師比、獎助學金、校友表現、國內經濟現況、就業市場、社會氛圍、境外招生的準備尚未完善、環境的城鄉差距等等,非常複雜,且互有連動關係,不可能從單一數字標準就來衡量,希望教育部相關的主事官員們能多做一點功課,多培養國際觀的思維,也多一些同理心。否則,如果高教行政主管都只是看帳面上的加減乘除數據來決策,那任何一個具國中學歷者都足可擔任教育部官員或大學校長了。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從花蓮的石頭談起(三): 所謂的「七彩玉」其實是跟玉無關的工藝品

最近幾年拜大陸觀光客之賜,花蓮的玉石藝品市場異常的蓬勃,光看花蓮市區滿街的玉石藝品店數量比檳榔攤還要多,就知道這背後是大有問題的。試想,如果賣玉石藝品的店家數量都比檳榔攤或便利商店還多,這些店裡展賣的玉石藝品能有多高價值,恐怕值得懷疑。玉石藝品買賣過程通常存在很多的暴利、炒作、哄抬、欺騙等行為,全球皆然。有興趣的消費者除非做過很深的功課或透過可信賴的人協助,否則大多數都是當冤大頭比較多。

看到部分花蓮的政府官員、藝品業者與地方報紙在大肆吹噓「七彩玉」的價值,海峽對岸的媒體也傻傻地跟瘋,實在忍不住必須做一點地質科學上的澄清。首先,世界上或自然界根本沒有所謂「七彩玉」這種礦石,它是一個過度美化卻嚴重誤導的商業名稱,它跟「玉」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臺灣花蓮產的「七彩玉」其物料主要是滑石(talc)與蛇紋石(serpentine)礦物的集合體或岩石(花蓮的確產有這二種礦石,但這二種礦物的硬度低),經過「優化處理」(重點在染色),人工處理的各種顏料透過蛇紋岩原本的岩石紋路(岩理,texture)擴散,達到視覺上很特別的絢麗效果。其實,若明說它是創意工藝品,還可以接受,但若故意誘導消費者,宣稱它是稀少而價值很高的玉石製品,那就是欺騙了。有些業者還故意把蛇紋石冠上「綠玉」或「墨玉」的稱呼,也是蓄意誤導的投機商業行為,因為蛇紋石根本不是玉。

滑石是藥妝品(例如,痱子粉)的原物料來源之一,蛇紋石(岩)主要用於裝飾造景石材(其角料在花蓮通常拿來舖人行道),二者在工業市場上都是以噸計價的。這兩種都是低成本的原物料,在自然地質上經常產出在一起(滑石是蛇紋岩體邊緣經過與泥質或長英質岩石換質作用形成的),並不是稀有礦石,就算花蓮禁採這類礦脈,進口同類原礦也不難,這樣的普通礦石經過人工處理做成花瓶之類的工藝品竟然可以賣那麼貴,還吹噓有收藏價值,或當成象徵尊貴的禮品,真的是既奇怪又好笑。花蓮號稱是「好山好水」,仍需要搭配有「好人文」,在玉石藝品市場去炒作、哄抬、欺騙絕對不是「好人文」,這樣的經營方式無異在殺雞取卵,再這樣下去,花蓮的名聲會搞臭掉了,終究受害最深的還是花蓮以及臺灣的形象。建議政府應該輔導業者們不要再用「七彩玉」這個誤導名稱,改取一個比較合宜的名稱,誠實為上,觀光產業才能永續經營。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不應該被招生問題綁架

最近幾年我在大學任教的課堂上免不了要提醒少數精神不佳的學生:「不要再睡了,否則醒過來就畢業了!」,這雖然是玩笑話,但卻反應出很真實的現況,更突顯了現今臺灣高教的窘境:招生問題已綁架了大學的辦學品質。這年頭,除了少數比較專業(例如某些理工或生醫等相關)的科系以外,多數其他科系的教授已經「不敢」把學生當掉了,除非是必修課(但必修課越來越少)。比較小的原因是,老師們擔心未來的課可能會有修課學生人數不足的問題(因為學校有設人數門檻),於是多數老師們開始鄉愿媚俗去迎合學生;比較大的問題是,學校擔心招生不足,一方面降低入學門檻,另一方面又怕學生因成績差而遭退學,早把原本的退學制度搞到名存實亡,某些大學高層主管更公開「規勸」老師們對學生不要太嚴格(盡量讓他們能順利畢業),另外,還有某些研究所在職進修學位的浮濫等問題,加總這些亂象足以解釋為何現今臺灣的高等教育文憑已經貶值到新低點。

環顧全球文明發展史,高等教育從來就不是一種義務教育或補救教育,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會是。換言之,不是每個人可進大學就讀,即使進了大學也不是每個大學生或研究生都能如願拿到學位。試觀臺灣的現況,有些可能只有國中程度的高中畢業生竟然能進入大學(且可能還是國立大學),更誇張還能順利畢業,這種大學文憑如同廢紙一張,這個問題的最大根源即是高等教育被招生問題綁架。教育部近來以註冊率問題來「恫嚇」某些地理位置弱勢(以致招生上吃虧)的大學,這些大學的高層主管只好摸摸鼻子再回去「恫嚇」校內某些運氣剛好比較差(帳面數字難看)的系所(註:說來話長,有些系所的經營其實又被院與校掐得死死的),教育部與大學校級主管的這類行政手段是極不公不義、不負責、且相當愚蠢的。試想,如果只是看帳面上的加減乘除數據來做決策,一個中學程度的職員即可,何需博士教授級的人來做教育部或大學的行政主管?這樣胡搞下去,其實是把大學當中小學來經營,為了求生存(去滿足教育部帳面上的要求),只會逼大學去做更多加速高教文憑貶值的蠢事,整個臺灣的高等教育會提早崩盤的。

少子化的危機其實正是臺灣高等教育走向精緻化的絕佳契機。教育部應該放手讓大學去做內部自我調整與改善,包含諸如學費調整、師生員額、經費使用、系所特色等議題都應該大幅鬆綁。積極國際化可能是挽救臺灣高等教育的一個轉折點,臺灣的高等教育之師資與設備等基礎體質上是相當好的,大體而言是仍有國際競爭力的,但是師生比則略遜於西方國家的優秀學府,臺灣的少子化趨勢反而讓大學的師生比可以接近國際名校的層次,這其實是好的趨勢,另一方面剛好也可以修正過去大學與研究生人數過度膨脹的荒謬,為何不順勢而為,化危機為轉機?。臺灣過去經歷過農業的精緻化相當成功,中小學教育也朝向小班(人數)調整,現在臺灣社會上連吃碗拉麵或喝杯咖啡都非常講求精緻或不惜成本,但為何高等教育辦學非得堅持「大鍋炒」與「低成本」的老路不行?希望教育部與大學的高層主管們能夠把臺灣高教發展的根本問題看清楚一點,想遠一點。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從花蓮的石頭談起(二): 所謂的「墨玉」並不是玉

最近部分的花蓮玉石業者在大力的推銷一種號稱新發現的玉石品種,即所謂的「墨玉」,其實是色澤較淺綠且近半透明的蛇紋石(serpentine)伴隨著深色不透光的磁鐵礦(magnetite)斑點,形成滿特別的色彩與紋路,據稱由台北某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命名為「墨玉」,為了行銷其商業價值,花蓮的玉石業者與藝術創作工作者為這種所謂的「臺灣墨玉」開始積極的行銷。其實從礦物學或從科學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個名稱是很不適宜的。因為,它根本不是玉。在科學(礦物學)上,玉(jade)的定義只有二類礦物,一是輝石類(pyroxene)(輝玉,jadeite),另一是角閃石類(amphibole)(閃玉,nephrite),臺灣著名的花蓮豐田玉即是一種閃玉。雖然,中文的礦物名詞尚有剛玉(corundum)、黃玉(topaz)等二種礦物也有玉這個字,它們其實也不是玉,但仍屬於寶石類的礦物(藍/紅寶石、黃寶石),因為它們稀有(所以珍貴),且硬度非常高,因此經濟價值仍高。蛇紋石並不能算是寶石類的礦物,因為其地質產出相當普遍(並不稀有),其硬度也比地殼常見的矽酸鹽類礦物低,因此經濟價值並不高。臺灣的花蓮豐田玉雖然經常與蛇紋石伴生,但二者的成本價值相差至少幾十倍以上。最近在一些市面上或展場上,看到所謂的「墨玉」的標價竟然與豐田玉的價格不相上下,這顯然是一種魚目混珠的投機商業行為,更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有政府單位如礦務局、博物館、與國立大學等為這種錯誤的名詞與行銷背書,這是非常離譜的事。國內也有許多玩石(賞石)愛好人士或藝品業者把所有看似美麗的石頭都泛稱為「玉」,實在也是令人啼笑皆非。